至要莫如教子 中国古代的家规家训至要莫如教子 中国古代的家规家训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得以延续数千年长盛不衰,代代承传,是源自于中国的老祖宗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并且将伦理、道德、因果和圣贤教育,自幼即以身行言教谆谆教导,使其涵养、熏陶于童蒙之时,且终身不改其志。 中国古代的家规、家训更是蔚为大观,流传久远,培养出无数的圣贤君子和栋梁之材。二O一五年二月十七日,习近平主席在国务院的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主席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因此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以此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习主席的讲话如同春风化雨,润泽和温暖着华夏大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必然要从中国传统的家规、家训中汲取精华,并实践而力行之。以此为基础必能达至社会安定和谐,最终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同之治的美好愿景。 一、《弟子规》,天下第一规。 《弟子规》是童蒙养正的启蒙教材,是儒家德行之根本,被称为“天下第一规”,其内容取自《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的作者李毓(音玉)秀,字子潜,新绛(读匠)县龙兴镇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著名教育家。他师从知名学者党成,号冰壑(音贺),游历近二十年,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师从学习者众多,尊称他为李夫子。李毓秀夫子根据自古至今童蒙养正的精义撰写成《训蒙文》,后 经贾存仁先生修订编成《弟子规》。 《弟子规》是一部引领幸福人生的家庭宝训,流传至今仍闪耀着至德至善的人性光辉,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感化了无数的家庭。二OO六年,庐江文化教育中心的老师们将《弟子规》办班教学的实验成果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做汇报,使联合国一百多个国家大使深受感动。二O一四年,印度尼西亚教育部积极推动全国中小学学生共同学习《弟子规》。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经验是全人类共有的遗产。 二、《了凡四训》,改造命运心想事成。 《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撰写的家训。了凡先生,原名袁黄,字坤仪。他原本命运多舛①,寿命短促,在云谷禅师的教导之下,从此积德行善,勇于改过,成功的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将一生的经验写成《了凡四训》这本书,用以教导儿孙,内容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清末民初,印光大师竭力提倡此书,因而流传甚广,成为后人积德累功、改造命运的经典。印祖亲为此书作序曰:“袁了凡先生训子四篇,文理俱畅,豁人心目。读之自有欣欣向荣,亟②欲取法之势。洵③淑世良谟④也”。日本汉学家安冈正笃先生对《了凡四训》推崇备至,赞之为人生能动的伟大学问,并建议日本皇室及首相将《了凡四训》视为治国宝典,应当熟读、细读、精读。日本当代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将《了凡四训》视为奠定自己人生观的经典,稻盛回忆起,他创办京瓷公司之后,正是由于邂逅⑤了《了凡四训》这部书,才真正明了人生的方向及改变命运的方法。 《了凡四训》是师父上人接触佛法后读到的第一本书,影响了老教授的一生。老人家曾经多次宣讲《了凡四训》,详尽细致的阐述了改造命运的原理原则,并使得这部书于海内外广为流传。 三、《徐氏宗谱》,家规垂训以培厚德。 徐姓是中国第十一大姓,主要分布在山东、浙江、安徽、河南等地。流传至今的《潜川徐氏宗谱》,线装三十三册,今已七次重修。徐氏家族历史可上溯至四千五百多年,至今已是黄帝的第一百三十六代。黄帝共二十五子,徐氏是其次子昌意所传,昌意为轩辕帝元妃嫘祖⑥所生,家谱世系源流清晰,历历可考。追本溯源,方知炎黄子孙是一家确实是真实不虚。爱其家者必爱其国,爱其国者必爱天下众生。 家谱中记载着家族的家规与家训,蕴涵着祖先宝贵的智慧经验,是做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对于人生有很大的借鉴和启迪。在《潜川徐氏宗谱》中,刊刻着“家规垂训二十二条”“增补家规四则”、“明太祖高皇帝训”等,于此敬录如下:君臣之义,通于天地,故要尽忠职守。父子有亲是天伦,故要恪尽子职。夫妇是人道之始、万化之基本,当以正道自持,和而且敬。发祥之家,未有不起于雍睦者也。教育孩童务必从容和顺,不可教以戏谑⑦诙笑。四五岁教之谦恭逊让,以收其放逸之心;温和安静,以消其刚猛之气;有不识长幼尊卑者,诃禁⑧之。人生五伦,赖师友而明,可不重欤?师之即当敬之尊之,终身不可怠慢。男女有别,关系到礼义风化、嗣族姓氏。婚姻者,上以承宗祀,下以继后世,礼莫大焉。求婚觅婿以德为上,次则素有教训,忠厚礼义之家可也。治生为衣食之源,而勤俭又为治生之本也。族中有六十以上,孤而且贫者,本房房长出助给足钱壹千文。 《徐氏宗谱》中刊刻着“明太祖高皇帝训”:“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在“六条分注”中分别作注释,在孝顺父母中说:“这孝顺二字是人最要紧的事”。并列举《大清律》之律文:子孙违犯祖父母、父母教令,及奉养有缺者,杖一百;子孙骂祖父母、父母及妻妾骂夫之祖父母、父母者,并绞殴者、斩杀者,凌迟⑨处死。凡子孙故违祖父母、父母教令者,杖一百。房舍服器之类各有等第,若违式僭⑩用者,笞⑪五十,罪坐家长。严格的教令使得儿孙们深为警戒,一生都不敢胡作妄为。 四、《钱氏家训》,人才辈出的家教典范。 中国无锡鸿山钱氏家族,自古至今人才辈出:先祖吴越王钱镠(音刘)、清代著名的音韵训诂学家钱大昕(音心)、近代清华才子钱钟书、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的国学家钱穆。为数众多的学界泰斗灿若繁星,代代不绝,其中的奥秘是在哪里?这无不归功于钱氏优良的家庭教育。追溯钱氏家族的历史,一千多年来祖祖相传的《武肃王遗训》《钱氏家训》,为钱氏子孙塑造人格、成就德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崇文倡学、德才兼备的钱氏家风。《钱氏家训》内容含括“孝于家,忠于国;兄弟相同,上下和睦;读经传则根底深,看史书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等等,蔚为家庭教育之典范。钱氏家族 自古就重视教育,禀承“家庭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的祖训,从宋代开始即设立义田、义庄和祭田,并规定部分田产及盈利必须用于教育。这使得钱氏子孙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族内鳏寡孤独⑫者都能领取义庄的钱粮。切实落实《钱氏家训》所言:“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⑬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体现出中国古代大家庭中,互爱互助、和睦共处的美好德风。 在《钱氏家训》中有许多先贤格言、警世名句,至今读起仍是振警愚顽、感人至深:个人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⑭。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家训的训诲对子孙影响极其深远,是祖先留给后人的金玉良言与无价珍宝。 五、《温氏母训》,贤母之造就不虚也。 《温氏母训》是明朝末年贤者温璜(音黄)先生记录母亲陆氏的教诲编订而成,内容包括祖业的守成、家道的维系、女德的训言、子女的教育等,蕴含着深厚的人生阅历以及修身齐家的深远智慧。诚如《温氏母训》序文所言,“末述先训,乃母夫人陆所身教口授者,信乎家法有素,而贤母之造就不虚也”,由此可知,母亲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影响至关紧要,至为深远。在《温氏母训》中,母亲陆氏谆谆教导儿子说:曾祖母曾经告诫你的祖父说,人即使贫穷饥寒,也切记不能轻易的抛弃祖宗的根基与产业。穷人不肯祭祀,不肯参与婚庆吊唁的活动,这是穷到不知回头的地步。祭祀断绝,是和祖宗不相往来;婚庆吊唁断绝,是和亲友不相往来,这样的人就称之为“独夫”,上天是不会保佑他的。当家的把祖宗要紧而没完成的事补一、二件。当官的把地方重要而没做到的事干一、二件,这才是男子的作为,高官厚禄不算是作为。居家度日千万不要贪图富贵,俗语“从容”二字就说得好。富贵是没有底极的,如果是家财万贯,但用度很浪费,那也必然会有窘迫的时候。《温氏母训》点点滴滴的教诫,体现出陆氏的深厚德行与慈悲教导。 《温氏母训》编者温璜先生,字于石,乌程人,是明朝崇祯年间的进士,曾任职于徽州。他在清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坚守不屈,最后全家从容就义,以忠义节烈的志节而为世人所追念。温璜先生忠贞的节操,正是源于家庭优良的母教。《四库全书》和《五种遗规.教女遗规》悉皆收录《温氏母训》一文。《四库全书提要》对于陆氏的家教给予很高的评价:“知其家庭之间,素以名教相砥砺⑮,故皆能临难从容如是,非徒托之空言者也。”陈弘谋先生在《教女遗规》的按语中说:温母的家训,虽然是日用的常言,然而对于立身处事的要点、理家应对的方法,简要完备而又恳切周到,字字都是从阅历当中而来,所以能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六、《庭训格言》,施以父爱的皇子教育。 晚清名臣曾国藩先生,一生教子有方,他最为推崇的两部家训,就是康熙皇帝的《庭训格言》以及康熙朝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聪训斋语》。张英是张廷玉的父亲,父子二人都是官至宰相,位极人臣。张英在《聪训斋语》中说:“父母之爱子,第一望其康宁,第二冀其成名,第三愿其保家”,这句话道出了天下为人父母者的共同心愿。《聪训斋语》是清朝宰相的家训,《庭训格言》则是大清帝王的家训。这部由康熙皇帝撰着、雍正皇帝笔录而成的家训,对于缔造康乾盛世影响深远。康熙帝自述,自己经常想到祖先所托付的重责,因此非常重视对于皇子的教育,且意识到应当及早教养,不敢疏忽怠慢,并亲自督察皇子课业,可谓是爱子深切。法国传教士白晋亲见康熙皇帝教子之方,于是向法国皇帝路易十四如实汇报说:中国皇上以父爱的模范施以皇子教育,令人敬佩。在《庭训格言》中,康熙皇帝事无巨细,谆谆教诲皇子说,“仁者以万物为一体”。因此而能够时时保有恻隐之心,处事待人接物存有欢喜之心,从而感得吉祥的景象。并引《太上感应篇》劝勉说:“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此真乃至理名言!康熙在《庭训格言》中曾说,天下没有过不去的事,忍耐一时,便觉无事。为学者不可不学《周易》,诚以易之为书,有观民设教之方,有通德类情之用,对于治国平天下颇有帮助。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康熙皇帝的身行言教得以培养出两位杰出的继承人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从而缔造了大清国的康乾盛世。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民族,数千年来,华夏子孙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摇,正是源自于代代恪守老祖宗的训诲,以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等圣贤教育做为立身行道的根基。时至今日,习主席强调要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这更是绍扬祖德的金玉良言。身为华夏儿女,我们应当追本溯源,报本反始,将老祖宗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承传下去,方无愧于祖宗的无尽慈悲、殷切期盼与谆谆教诲。 【注】 ①命运多舛:舛(音喘):违背。一生经历坎坷,遭遇不好。 ②亟(音急):副词。急迫。 ③洵(音询):文言副词。实在;确实。 ④淑世良谟(音魔):救济世界、世人的良好的谋略。 ⑤邂逅(音谢后):有两种意思:一指不期而遇;二指偶然。 ⑥嫘(音雷)祖:传说中黄帝的妻子。 ⑦戏谑(音 xuè):用逗趣的话开别人的玩笑。 ⑧诃禁:大声呵斥禁止。 ⑨凌迟:凌迟也称陵迟,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 ⑩僭(音见):超越本分。古时指地位在下的人冒用地位在上的人的名义或礼仪、器物。 ⑪笞(音吃):指中国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 ⑫鳏寡孤独:泛指失去依靠,需要照顾的人。鳏(音官):无妻或丧妻的男人。寡:死了丈夫的妇女。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 ⑬义塾(音熟):旧时免收学费的私塾;亦见义学。 ⑭妆奁(音连):原指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后泛指嫁妆。 ⑮砥砺(音底立):勉励。 |